宜就镇地什苴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立足村情实际探索环境治理新路径,通过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强化约束,构建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让村庄环境从“颜值”到“气质”全面提升,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健全日常清洁机制,筑牢共建“基础桩”
地什苴村将常态化清洁作为环境整治的“先手棋”,在各村民小组设立保洁员岗位,做到日清扫,周保洁,重点对村内公共道路、活动广场等区域进行日常维护,确保公共环境干净整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每月定期开展“义务工大清扫大保洁”活动,组织村民集中清理村组内的杂草、枯枝和垃圾,同步对村内破损道路进行简易修补。这一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公共区域保洁“谁来干”的问题,更通过集体劳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效增强了大家的家园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推动环境维护从“少数人管”向“众人齐参与”转变。

创新特色治理模式,激发共享“新动能”
为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地什苴村创新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特色治理模式。村民可将日常生活产生的纸板、矿泉水瓶、饮料瓶、农药袋(瓶)、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分类收集,送至小组指定兑换点换取洗衣粉、洗洁精、香皂等生活用品。这一举措变“被动清理”为“主动分类”,既减少了垃圾乱扔乱放乱堆现象,又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村民在参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爱护环境、珍惜成果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垃圾减量、资源回收、村民受益”的共享共赢良好局面。

强化村规民约约束,提升共治“精细化”
地什苴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软约束”作用,将环境卫生整治要求纳入其中,明确规定村民需自觉维护好房前屋后整洁,主动参与集体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针对庭院“脏乱差”、“五堆十乱”严重问题且整改不力的农户,建立了“黑名单”曝光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群等渠道进行公开公示,督促其限期整改。这一措施清晰界定了村民的环境责任,强化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意识,让“维护环境是义务”成为共识,推动环境卫生维护从“靠监督”向“靠自觉”转变,显著提升了乡村环境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如今的地什苴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村民讲卫生、护环境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该村通过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走出了一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成果共享”的环境整治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态活力,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