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高原北缘的永仁县猛虎乡,一所始建于1973年的基层卫生院正焕发新的生机。面对全乡1896名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28.9%)的健康需求,猛虎乡卫生院创新打造中彝医馆,将千年彝医智慧与现代中医药相结合,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1.68%)提供特色医疗服务。

彝医瑰宝落地生花,特色疗法惠泽乡邻。升级改造后的中彝医馆,浓郁的药香弥漫在诊疗区域。这里不仅开展传统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彝医诊疗,更引入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膏药疗法:针对风湿疾病和跌打损伤,选用高山药材配以特定水源制成药膏,外敷治疗见效快且无创。
酒火疗法:医生手蘸燃烧的药酒快速搓擦患处,借酒火双重温通之力驱散寒湿毒邪,专治关节冷痛。
拨云锭技艺:传承古法制作的彝药眼膏,解决高原地区常见眼疾。
“以前治腰痛要赶12公里去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彝药敷贴!”一位刚接受水膏药治疗的傣族大妈感慨道。这种特色疗法,尤其适合从事烤烟种植、草莓采摘等易患劳损性疾病的农民群众。

三级体系强根基,特色服务全覆盖。卫生院通过三大举措提升服务能力:
人才筑基:派出医务人员赴云南省彝医医院(楚雄州中医医院)学习彝医酒火疗法、彝医水膏药疗法等30余项彝医技术,组建5人专业团队(含执业医师2人)
资源下沉:依托县乡医共体建设,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协作体系,在7个卫生室推广中彝医适宜技术。
设备升级:配置中频治疗仪和中药透药治疗仪等设备,结合生物电刺激强化药物渗透,治疗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卫生院中医药就诊人次占60%以上,中彝医馆中彝医适宜技术就诊人次占20%以上,针对老年常见病形成特色治疗方案:
腰痛病:电针+中医定向透药+彝医水膏药
三叉神经痛:火针+穴位注射
顽固性失眠:耳穴压豆+脐灸
脑梗后遗症:针刺配合彝药擦剂
带状疱疹:火针+彝医火罐
守护“一老一小”,织牢健康保障网。结合猛虎乡老龄化趋势(60岁以上人数4年增长24.8%)和“幸福里”社区务工人员需求,卫生院创新服务模式:
居家医养:村医携带彝药水膏药上门服务,阿里地村一位老人称赞:“现在政策好,我要多保重身体!”
农忙门诊:采收季延长诊疗至晚间,采用快速起效的刺血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
小儿保健:运用莱菔子耳穴贴压调理积食,火针治疗腺样体肥大

“我们将积极用好楚雄州的中(彝)药资源,用好茯苓、续断等59种《齐苏书》《彝药志》记载的本地药材,降低群众用药成本。”猛虎卫生院院长李连强透露。
夕阳映照着尼白租水库,诊室内艾烟袅袅。当彝医的古老智慧穿过时空,在基层卫生院转化为祛除病痛的力量,猛虎乡正书写着民族医药守护健康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