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本是芒果飘香的季节。然而,在永仁县永兴傣族乡鱼乍村委会小鱼乍组果农龙某某的芒果园里,这份甜蜜却夹杂着一丝苦涩——他精心照料的凯特芒果,在换袋打药后,竟布满了令人揪心的“黑色斑点”,一场因芒果突生“黑斑点”而引发的风波,打破了小鱼乍组村民龙某某与拉姑村委会秧田组村民冷某某之间的宁静。

170元农药与2万个芒果的忧患
事情的起因始于10月3日,龙某某向冷某某购买了价值170元的芒果换袋农药。怀着对丰收的期盼,龙某某次日便细心地将农药用于自家套袋的凯特芒果上。不曾想,10月9日,满心期待的检查变成了揪心的发现,大量芒果果皮出现了明显的黑点,严重影响了果品品相。望着自己辛劳呵护的果园,龙某某心急如焚,他初步统计,套了的约2万个袋中,出现严重黑点的约有7000个。一年的汗水与投入可能因此大打折扣,他将原因指向了所使用的农药,并联系了销售方冷某某,提出了13000元的赔偿要求。
冷某某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果园实地查看。面对龙某某的损失和指责,他内心同样沉重,但依据自身经验,他判断问题并非出在药品本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纠纷由此而生。

一个中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矛盾被带到了永兴傣族乡综治中心,为双方开启了一扇和解之门。调解员没有急于判定是非曲直,而是首先倾听了各自的诉说——龙某某道出了投入的艰辛与面临的损失,冷某某陈述了经营的信誉与当下的困惑。
调解员不仅翻阅着农药凭证、损失清单,更细心捕捉着双方眼底的焦虑与无奈。“一树果子有酸甜,寨子邻里要相帮。”调解员捧出热茶,用乡音叩开双方心扉,“龙大哥的难处要体谅,冷大哥的信誉也要维护。”
账本在桌上摊开,13000元赔偿诉求对应着龙某某一年的辛劳,5300元赊账记录记载着冷某某往日的情谊。在调解员主持下,两组数字开始碰撞出新的可能。
“乡亲们,咱们都是一个乡的熟人,种芒果的辛苦彼此都懂。”调解员语重心长,“冷大哥能主动补偿是情分,龙大哥记得之前赊账的袋子钱是念旧。解决问题,需要咱们互相体谅。”

一份协议,重续守望的乡情
在情、理、法的交融中,调解员找到了平衡点。经过耐心细致的疏导,双方的心结逐渐解开,自愿达成协议:冷某某自愿补偿龙某某13000元;同时,龙某某此前购买袋子所欠的5300元费用直接抵扣;最终,冷某某现场支付剩余7700元,纠纷就此了结。
签署协议时,紧绷的气氛已然缓和。当7700元现场支付到龙某某手中,他感慨道:“虽然果子出了问题,但冷大哥肯负责,这份乡邻情谊比钱重要。”冷某某也松了口气:“大家都不容易,能这样解决,心里也踏实了。”
一片果林,见证基层治理的温度
这场因芒果黑斑引发的风波,在调解委员会的智慧与温情中得以平息。它不仅仅是一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更是永兴傣族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在这里,调解不仅是厘清责任,更是修复关系、维系乡土社会深厚人情的重要纽带。
如今,龙某某的果园已恢复平静,他正积极为受损芒果寻找新的出路。而冷某某也表示,将更注重为农户提供后续的技术指导。夕阳映照下的傣乡,芒果林依旧苍翠,那纸和解协议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见证着“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基层实践中绽放的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