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海拔2600多米的么苴地村,一架无人机正悬停在烟田上空,将刚采收的烟叶稳稳吊装至卡车上。与此同时,在15公里外的迤帕拉村,六架植保无人机正在对着上千亩板栗园喷洒药剂,旋翼搅动的气流在树冠层掀起阵阵绿浪。这个永仁县中部的乡镇,正在上演一场令人惊叹的“低空经济突围战”。当大城市还在热议低空经济的概念时,猛虎乡已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深山里的“及时雨”。“无人机打药就像给板栗树撑起了保护伞。”在迤帕拉村板栗园现场,该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彪边抹汗边说道。在他身后,飞防团队刚完成当天第8个架次的作业。这个参加工作3年的小伙子不会想到,三年前还只能在航展上看到的无人机,如今成了栗兴农板栗合作社的“新农具”。

今年夏季,猛虎乡遭遇近十年来最强降雨。多雨高温的天气让板栗病虫害防控压力骤增。猛虎乡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资金租用无人机开展飞防服务,成为破解困境的“金钥匙”。“传统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最多完成5亩,现在一台无人机日作业量可达300亩。”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祁文华算了一笔账:飞防作业每亩成本较人工降低40%,农药利用率提高20%,防治效果提升15%。
更令人惊喜的是烤烟运输的“空中走廊”。在坡陡路滑的么苴地村,无人机将烟农的运输成本直接腰斩。“以前二十人忙活一天半的活,现在五个人一早上就能搞定。”烟农起美聪的账本上,无人机运输使每吨烤烟节省200元成本,烟叶破损率从15%降至3%。
低空经济的“猛虎模式”。目前,猛虎乡正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实践路径。“我们不做高大上的概念包装,只解决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乡长祁凤明道出发展逻辑。在“建设清洁饮用水源保护地”的生态约束下,该乡将低空经济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用无人机飞防替代传统喷洒,以空中运输破解部分山区交通瓶颈。

这种“小而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裂变效应。在完成3500亩板栗飞防后,部分草莓种植户、芒果种植户又跃跃欲试……
山乡的“科技觉醒”。“低空经济不只是工具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重构。”祁凤明坦言,最初推广无人机时,不少干部心里打鼓:“我们农村地区玩得转高科技吗?”现实给出了肯定答案。该乡审时度势,在国庆节期间举办了第一期无人机驾驶培训。据培训项目负责人杨艳菊介绍,此次培训涵盖大、中、小型无人机项目,报名学员达54人,最大的45岁,最小的20岁,还有不少没报上名的群众跃跃欲试……“我家种有十多亩芒果,都在坡地上,交通很不方便,学了这个(无人机)以后我要买一台(无人机)专门吊(运)芒果。”格租村窑上组村民余德平说道。据杨艳菊介绍,报名参加无人机驾驶培训的都是产业大户,家里要么种烤烟,要么种板栗、芒果或其他水果,他们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就是冲着运输来的……

这种变革正在重塑猛虎乡的山乡气质。在前年举办的第一届“村棋”大赛中,航拍直播让这个“云南象棋乡”走红网络。站在尼白租水库畔远眺,无人机在青山绿水间划出银色轨迹。这条轨迹背后,是一个农村乡镇对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用科技之翼托举农业现代化,让深山里的每一次起飞,都成为共同富裕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