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部门动态

“幸福里”的守护密码——永仁县“应急先锋·安全卫士”的硬核答卷

日期:2025年10月22日   作者:   来源:原创    点击:[]

“叮铃铃——”永仁县宜就镇综合救援服务中心的值班电话在深夜骤然响起,听筒里传来焦急哽咽的声音:“同志!快帮帮忙!我表妹回老家,大山里头,手机一直打不通,七八个钟头了,怕是出事了!那条路陡得很啊……”电话那头,是远在大姚县高山接壤处他的么村委会大村组村民的绝望求助。

险情就是命令!宜就镇综合救援服务中心立即核实,同步启动“30分钟应急响应圈”。没有丝毫犹豫,8名队员迅速集结,救援车刺破夜幕,直扑险峻山区。相较于从县城调派,这支“家门口”的队伍抢出了近40分钟的黄金时间!在湿滑陡峭、荆棘密布的悬崖下,队员们打着手电,喊着乡音,一寸寸搜寻。最终,成功寻获并艰难抬出了失足坠崖、奄奄一息的村民,为生命赢得了希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被中央媒体誉为“永仁速度”的典范。

像这样牵动人心的铃声,在永仁县各乡镇的综合救援服务中心经常响起——“我家屋后有滑坡迹象了!”“村口有车子翻沟里了!”“我家有蛇,太吓人了!”“隔壁山头冒烟了!”…… 哪里有急难愁盼的呼唤,哪里就有“应急先锋·安全卫士”橙蓝相间的身影。他们处理的不仅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更是千家万户日常的忧心事、烦心事,成为了山乡群众心中“随叫随到”的幸福守护者。

永仁,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一个典型的滇中山区县。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是壮美的风景,却也意味着地质结构复杂、灾害易发多发。道路崎岖、居住分散,专业救援力量鞭长莫及,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有限,基层应急力量薄弱,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如何破局?2022年4月,在党旗引领下,永仁县创新探索,整合资源力量,构建“1+7+N”体系,建强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和“专业尖兵”,在全县7个乡镇建立综合救援服务中心,成为区域救援骨干和枢纽,发动扎根于全县63个村(社区)的 3150名本地志愿者,他们有村干部、党员、网格员、退伍军人、民兵、热心村民……生于本地、长于本地,熟悉每一条山间小道、每一户邻里乡亲。这支队伍在基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时组团服务,应急时就地入列”,他们的使命清晰而坚定,“保一方安全,促一地稳定,护万家发展,共建和谐家园” 。他们的工作包罗万象,火场逆行、深山搜救、排涝清障、矛盾调解、隐患排查、知识普及、信息报告、重要节点执勤……将应急救援的触角深深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肌理,形成了 “党旗红引领应急蓝,先锋卫士守护乡土安” 的生动画面,真正实现“全灾种、大应急”在基层的精细化、高效化落地,牢牢守住了基层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永仁县锻造“135”先锋速度,筑牢“第一响应”生命防线。创新构建 “应急第一响应人”体系,赋予本地队员“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方案、第一职责”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淬炼出极具永仁山区特色的 “135”快速反应机制:“1分钟响应圈” :信息直达,村组、乡镇、县级指令瞬间贯通。“3分钟集结” :队员闻令而动,以最快速度完成本地化集结。“5分钟出动” :救援车辆、装备、人员迅速奔赴现场。这套机制,是山里长出来的“土办法”,跑赢了崎岖山路,跑赢了灾害魔鬼。2025年汛期,永仁县经历了14轮强降雨,特别是在8月19日-24日的强降雨过程中,导致部分乡镇山区部分道路塌方,山体滑坡,基层网格员充分发挥了“第一响应人”作用,及时报告灾情信息,全县239名专业应急救援队员闻汛而动,第一时间抵达一线开展群众转移避险和隐患排查,凭借“135”快速响应机制,对地形熟悉和过硬的技能,参与紧急安置转移避险群众406户911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队伍的生命力在于活力和认同。队伍建设以来我们深入开展 “应急先锋·安全卫士”品牌建设,让理论学习“不断线”,信念淬炼“入心田”,不仅仅限于会议室的“三会一课”,还把党课也开到了训练场。县综合应急救援队杨自能说“穿上这身衣服,就不能忘了党旗下的誓言,保护好群众就是最好的忠诚。”然而做好基层应急救援工作,光有热情还不够,必须要练就过硬“真本领”。他们把训练场当作第二战场,莲池乡综合应急救援队队长何彬说:“平时训练像打仗,打仗才能像平时”,就是这样坚持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让队伍技能“底气足”。“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在身边”,这是队员们最朴素的承诺。2024年10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灾害导致永仁县部分乡镇的农作物受灾和家庭财产损失。在猛虎乡阿里地村委会夜么乍小组殷雄春家,家里刚建好的彩钢瓦棚子也被冰雹压垮了一大片,应急救援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村民修复受损的房屋,清理道路两旁被压断的树枝。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让“安全卫士”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日渐高大、温暖,他们成了百姓口中的贴心人。党员队伍更是冲锋在前,“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宜就村民说:“有‘应急先锋’在身边,晚上睡觉都踏实!”这是乡亲们最朴实也最真切的评价。乡亲们的认可,让这支植根乡土的队伍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要我干”到“我要当先锋”,的热情如星火燎原,让“橙光”成为基层人民群众最让人心安的色彩。

严明的纪律保障,是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队员罗佩清说:“每天只要不训练,我们心里就落得慌”。纪律不仅是叠成的“豆腐块”被子,更是危难光头能救命的战斗力,这支队伍始终将对党忠诚摆在首位。队伍建立起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训练中。走进他们的营区,内务整洁有序,各种救援工具摆放有序。从清晨的出操口令,到夜间的紧急拉练,严明的纪律已内化为每一位队员的行动自觉。训练场上,汗水浸透的作训服能拧出水来,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队伍常态化开展火场紧急避险、山地搜救、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防汛隐患排查、防震减灾、应急救援设备使用等常态化科目训练。创新“人防+技防”战法,他们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风力灭火能手,更是“以水灭火”的专家。同时,他们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护”,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竭诚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初心。这支队伍深知,他们的根,在基层,在群众之中。他们聚焦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灾时应战” ,精准定位三大角色:当好“战斗员”,解群众危难之急,面对火魔、洪水、塌方、人员被困等急难险重任务,他们是最可靠的“橙色力量”和“蓝色守护”。当好“服务员”,解群众急难愁盼之事:疏通堵塞水沟、移除扰民马蜂窝、救援受困车辆、帮助寻找走失老人小孩……只要是群众的烦心事,就是他们的分内事。当好“宣传员”,解群众困惑之题:队伍中有多名彝族队员,他们发挥语言优势,组建“双语宣传小分队”,深入彝家村寨、田间地头,用彝汉双语讲解防火、防汛、抗震知识。走村串户发放宣传册、用方言讲解防灾知识、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灭火器、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安全意识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彝族队员殷志春自豪地说:“用我们自己的话讲,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效果特别好!数据无言,民心有声,队伍成立以来,累计参与处置各类任务341起,开展应急救援服务3152次,成功抢救被困人员932人,挽回群众财产损失超过3200万元。“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 的基层应急救援治理体系在永仁山区结出硕果。

在层峦叠嶂的永仁山区,“应急先锋·安全卫士”这面旗帜格外鲜艳。他们是党旗引领下,扎根乡土的“邻里守望”应急救援铁军 。他们用“135”的先锋速度,丈量着守护生命的距离;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乡土守护,诠释着“安全卫士”的忠诚;他们用“战斗员、服务员、宣传员”的三位一体担当,将安全感送达千家万户。这支队伍,是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山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强基石。他们的故事,还在延续——每当急促的铃声响起,那抹熟悉的橙蓝,就会再次向着需要的地方,无畏前行!“应急先锋为人民,安全卫士护安宁”,他们用行动守护着一方平安,用无私奉献点亮万家灯火,让百姓的“烟火气”更加浓郁、更加安详。未来,永仁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将继续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应急先锋”的旗帜在阳光永仁的每一寸土地上高高飘扬,让“安全卫士”的承诺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最强音!

上一条:三项举措抓实幼儿早操展示活动 赋能身心健康发展

下一条:凝心铸魂强作风 实干担当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