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永仁县应急管理局开展“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第2次研讨,就应急管理在“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中做什么、怎么做?开展研讨。永仁县作为典型山区小县,人口总量少但城镇化集中度高,面临“小县大城”发展中的基层治理挑战。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小县大城”的服务部门,作为基层治理的作战部门,在“风险防控前移、应急力量下沉、治理效能提升”中,我们现在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小县大城”中做什么服务?要做什么?
“一体协同强治理”的“应急救援+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形成
建立健全 “全灾种、大应急、大安全”应急救援队伍,有专业人员170人,常备力量239人,实现应急救援队伍专兼常备。建立县综合救援服务大队和6个乡镇规范化场所,办公及训练场所1.38万平方米,应急救援车辆35辆,器材7260件。建立覆盖县、乡、村、组四级的“3+135”应急响应机制和2672人的第一应急响应人队伍。3+135即:10、30、50分钟应急响应圈,第一时间直达村民小组的预警、“三队合一”的应急处突县、乡镇、村(社区)、组、户五级联动;“10分钟”信息到人、“30分钟”精准核报、“50分钟”应急处置。
“应急救援+社会治理”制约因素
应急救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服务。永仁县山区面积大,地质结构复杂,低温冷冻、干旱、雪灾、风雹、洪涝、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高致灾、高灾损和低减灾能力的“三高一低”多灾易灾重点县。
在“小县大城”战略中怎么做?做什么?
“小县大城”发展我们要整合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结合“小县大城”资源、要素等因素,以产定责、以人定责,在规划布局上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侧重点加以谋划。
——如何做好服务?
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服务于“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现已完成1个Ⅱ应急避难场所,2个Ⅲ应急避难场所。现有应急避难场所3个,占地面积74500平方米,可容纳人数36750人。对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要按照城镇化率70%的目标,加强规划建设。围绕重点村、一般村、生态功能村和重点乡镇等布局,重新规划建设Ⅲ应急避难场所55—65个,一般应急避难场所700个左右。
二是“微安全+”入格,构建城乡基层治理安全生产“微网格”体系。借鉴云和县“微网格”经验,将其深度融入安全生产治理,解决“小县”监管力量不足与“大城”安全风险复杂之间的矛盾。全力推动“微安全+”入格,实现安全生产“大家查”(依靠基层微网格员力量进行日常巡查,参与隐患排查)、“社区喊”(赋予村社区“吹哨人”职责,成为连接基层发现与部门处置的关键节点)、“部门干”(明确部门应哨责任职责、确保专业力量及时介入),有效解决基层安全监管“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痛点。
——如何战斗?
一是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围绕重点村、一般村、生态功能村和重点乡镇等,调整、合理化布局3012个应急安全微网格管理、63个微型消防点建设、161个紧急应急避难场所提升改造、239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建设和142名灾害信息员能力提升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综合应急治理能力和社区群众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水平。
二是提升自然灾害人员转移安置能力。全县有5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81个山洪灾害隐患点,自然灾害致灾风险较高,彻底根除风险隐患,让身处风险隐患点的群众搬迁到安全、经济基础较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县城是较为理想的迁入地选择。
三是建强应急指挥体系。通过硬件升级与系统整合,可解决以往指挥中心设备不足、覆盖有限等问题,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纵向贯通及应急、气象、水务等多部门横向互联,确保灾害发生时指挥指令“一键直达”。开发和研制永仁县应急指挥“一张图”,融合全县村庄、水库、坝塘、道路、学校、医院、河道、矿山、企业、森林植被等情况,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调度功能,让指挥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显著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资源调配精度,为全域灾害防控提供“看得见、调得动、用得上”的指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