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就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把板栗产业作为宜就绿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全镇共有板栗3.18万亩,2021年产值约3091.2万元,撑起宜就镇绿色经济“致富伞”,着力把宜就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宝石”。
一、典型引路,一线推动,在标准化建园上实现新突破
(一)优化品种结构。按照适地适树、优质高产的原则,指导农户对成长情况较差定植株逐年嫁接优良品种,为搞好宜就镇板栗品种改良提供基础。大力开展板栗良种选优和推广工作,采用无性繁殖措施,集中建立板栗良种专业采穗圃,对老化板栗树进行重新规划,科学种植管理,更新培育树种,使用新技术建设板栗园,组建培训板栗专业服务队,为栗农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创建知名板栗品牌和板栗原产地保护基地,提高依法监管水平,提升大板栗品牌的整体形象,努力实现基地建设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二)深化科技支撑。板栗产业振兴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宜就镇采取现场参观学习、集中培训、阶段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为村民们讲授示范板栗清园、修剪、配药等技术手段,群众掌握板栗产业发展“科技法宝”,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培养了一批板栗种植、管理、销售能手。板栗种植户大户夭正奇说:“以前不懂技术管理,产量低、产值低、虫害有点大。这几年通过政府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学到了技术,通过努力自家板栗产量提上去了,产值加了。”
(三)强化示范带动。重点在板栗病虫害防治上下功夫。一是外出参观学习取经。积极组织地什苴、拉古、拉利坪、宜就等村种植大户30人到其他乡镇、村组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讲解、参观、交流,了解板栗产业发展好的做法、办法、路径,通过学习对比大家收获很大。二是典型引路一线带动。在板栗产业发展较好的村选取合适地块,以板栗产业优质高效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政府引导,各村集中组织现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建成4个500亩以上高效优质板栗产业示范园。通过“政府争取一点、挂点单位帮扶一点、农户自筹一点”方式筹集,在各村选取通过科学规范管理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把责任落实到户,提升宜就板栗品质,持续降低虫果率提高亩产值1000元以上,夯实群众增收基础。
二、主体带动,树立品牌,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
(一)加快推进板栗产业化经营。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组织+产业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正确处理好企业、中介组织与产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采取投资、联营、入股、合作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立足资源优势,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建厂、合作社等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板栗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对接板栗产业企业到宜就定点定向收购加工,努力改变“卖原材料”的局面,成立板栗产业合作社4家,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以村或跨村为单元,有重点的培育、发展板栗协会和中介组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济效益,大胆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强宜就板栗市场竞争力。如:地什苴林峰板栗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板栗种植管理的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
(三)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了提升宜就板栗的产品品牌和产品价值,宜就镇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大板栗商标和有机板栗产品认证宣传力度,积极协调相关产业涉及的村委会、企业和合作社,积极申报认证,及时进行土壤和水质的取样等工作,以便于“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有序进行。开展板栗绿色食品申报认证3个品种,产品产地环境评估、水样检测、产品检测等均为合格,争创名牌、以高质量产品赢得客户、占领市场,以响亮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宜就镇牢牢把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发展绿色经济,板栗产业的发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镇绿色经济发展撑起“致富伞”。